1829年,奥地利人达米安发明了手风琴这种乐器,它传入俄罗斯的时间大约在19世纪中叶。1870年,贝罗包洛多夫制造了俄国第一架2排半音手风琴,并于1880年组建了第一支手风琴乐队直至1901年。1905年,斯捷尔里科夫(1872-1959)开始为演奏家奥兰斯基——基塔连科(1878-1941)制造用于音乐会独奏的巴扬,这个工作极其复杂,大约用了二年的时间,1907年才完成。基塔连科当时立刻用这台琴开始了广泛的音乐会演出活动,巴扬这个名字也从此流传开来。需要说明的是这台巴扬右手由半音阶排列,共四排,其音域为五个八度,左手贝司部份也扩大了许多,具备大、小及属七和弦。直到1929年,斯捷尔里科夫经过长期研究探索,终于成功制造了世界上第一架双系统自由低音巴扬。我将其称之为:“自手风琴发明之日起最具革命性,最了不起的伟大创举!它对巴扬从一件民间乐器演变为严肃的音乐会乐器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1951年,莫斯科的乐器制造师费冈诺夫和谢列兹涅夫为演奏家尤里·卡萨科夫(前苏联人民演员)制造了第一台具有多种音色的双系统巴扬,可以用它来演奏巴赫《d小调托卡塔与赋格》等高难度作品,这种巴扬也就是现代专业演奏巴扬的雏形。1970年,莫斯科制造师科尔钦首次制造了一台带有下颚变音器的巴扬,我个人认为这是继双系统自由低音巴扬出现之后的第二大发明,具有重大意义和现实意义。因为它可以使演奏者在演奏不停顿的情况下,不断变换各种不同的音色,极大地丰富和加强了巴扬的艺术表现力。1974年,在莱比锡国际博览会上,沃尔可维奇(1927—1981)制造的尤比特牌巴扬荣获金奖,从此,俄罗斯巴扬的乐器制造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乐器制造的不断更新和发展同时带动了巴扬作品的创作,自1937年鲁比佐夫《巴扬协奏曲》问世以来,相继出现了许多优秀的经典作品:柴金《第一奏鸣曲》(1944)、《降B大调协奏曲》(1950)、《音乐会组曲》(1962),霍尔米诺夫《巴扬组曲》(1951)、申德列夫《俄罗斯组曲》(1959),米亚斯科夫《巴扬协奏曲》(1962),列普尼科夫《第2巴扬协奏曲》(1963)、《第3巴扬协奏曲》(1973),季莫申科《俄罗斯图画》(1963)、《巴扬奏鸣曲》(1971),佐罗塔约夫《帕蒂塔》(1968)、《奏鸣曲第3号》(1972)、《西班牙狂想曲》(1974),谢苗诺夫《顿河狂想曲》(1977)、《奏鸣曲第1号》(1984)、《嬉游曲》(2005),沃尔科夫《奏鸣曲第1号》(1976)、《奏鸣曲第3号》(198?)、《奏鸣曲第4号》(2004),舒宾《奏鸣曲第2号》(1982),那加耶夫《奏鸣曲》(1977),班奇科夫《奏鸣曲第1号》(1977)、《奏鸣曲第3号》(1987)《奏鸣曲第4号》(2002),古拜杜丽娜《发自内心》(1978)、《期望奏鸣曲》(1986),祖宾斯基《帕蒂塔第1号》(1977)、《奏鸣曲第2号》(1985),波德盖茨《巴扬奏鸣曲》(2004)、《第1协奏曲》(2004)、《第2协奏曲》(2006),别林斯基《帕蒂塔》(1990)等。
在室内乐创作方面,俄罗斯作曲家们同样也是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有“俄罗斯现代音乐三杰”之称的女作曲家古拜杜丽娜为大提琴、巴扬与室内乐队写的《帕蒂塔“七言”》(1982)、室内乐《柜架》(2009),别林斯基为女高音、巴扬与钢琴写的《求主怜悯歌》(1993)、为小提琴与巴扬写的《海世界》(1996)、为大提琴与巴扬写的《Ⅱ dolce dolre》(1991),Bronner为大提琴与巴扬写的《梦花园》(1997)、为巴扬与电子装置写的《Edipse》(2008),沃尔科夫为大提琴与巴扬写的《赞美歌》(1990),波德盖茨为巴扬与弦乐四重奏写的《Ex anino》(2004)等。
在俄罗斯巴扬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每个时斯都涌现中许多杰出的演奏家,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帕尼斯基、格沃兹捷夫、马里宁、库兹涅佐夫、吉洪诺夫等;五、六十年代的代表性人物是:卡萨科夫、加尔金、别里耶夫、苏尔科夫、库布里科夫、米琴科、贝斯法米诺夫、普雷塔涅夫、沙拉耶夫巴扬二重奏组等;七十年代后活跃在国际舞台上并得到很高声誉的有:里普斯、谢苗诺夫、沃斯特里洛夫、沙洛夫、斯卡里亚洛夫、格里金、乌拉尔巴扬三重奏组等,而中青年一代的辛多洛夫、希什金、费纽克、阿依达、米加尼科等人,更是将巴扬演奏艺术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