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晓北:论手风琴伴奏曲《我爱祖国的蓝天》

原创 琴萌  2019-07-31 14:21:47  阅读 4321 次 评论 0 条

——论杨屹手风琴伴奏曲《我爱祖国的蓝天

王晓北

(河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河北石家庄050000)

摘要:2009年,解放军陆军政治工作部文工团(原北京军区战友文工团)国家一级演员、著名手风琴演奏家杨屹先生为了配合纪念建国60周年的喜庆气氛,将自己和父亲(我国老一辈著名手风琴演奏家杨文涛先生)曾经伴奏过的各时期军旅歌曲进行整理,录制出版了经典军旅歌曲伴奏专辑《神采飞扬》,在重要的历史节点发出了手风琴应有的欢唱,赢得业界的广泛赞誉。其中根据著名词作家闫肃、曲作家羊鸣二位老前辈创作的《我爱祖国的蓝天》编配的伴奏曲即是被收录的作品之一。

2016年,为纪念人民空军建军67周年,缅怀已故著名词作家闫肃先生和被称为“金孔雀”的因公殉职女飞行员余旭,该曲又得到了网络媒体的广泛传播,从而成为一首深受大众喜爱的经典手风琴伴奏曲。其伴奏编配技法的运用和标题性情境的营造,使这首作品既显“军旅阳刚”又格外“精纯鲜翠”。若要提炼其内蕴,必须结合杨屹先生的二度创作诉求,采取“回到伴奏乐谱本身”的思路,探求手风琴伴奏曲《我爱祖国的蓝天》乐谱本体。如果将精神内蕴视为建立在“音乐背景”之上的“世界”,那么这一“世界”正是与人民空军广大指战员之奉献精神同义,也是作品表达的一种根本情态。生成“内蕴”从而构成手风琴伴奏曲《我爱祖国的蓝天》乐谱本体的作为“音乐背景”的象征能指与歌曲词意的“巧妙结合”,使得后者达其本真“所指”,呈现出形象化和精神世界的炫丽色彩。由此,手风琴伴奏曲《我爱祖国的蓝天》获得了具有超越性的升华品质。

关键词:杨屹;手风琴伴奏;《我爱祖国的蓝天》;内蕴;象征能指;歌词。

一、关于手风琴伴奏曲《我爱祖国的蓝天》的内蕴

应该说,闫肃、羊鸣二位老前辈创作的歌曲本身已经足以体现《我爱祖国的蓝天》的精神实质,已能很好的展现出人民空军广大指战员一腔热血报效祖国的豪情壮志,其歌词蕴含的“象征品格”也“通俗易懂”,比如:歌曲中绝大多数歌词都呈现出作为象征能指的具象事物,如“白云为我铺大道”中的“白云”,“东风送我飞向前”中的“东风”,亦或《我爱祖国的蓝天》中的“蓝天”本身也是一种象征所指,这造成了容易理解和想象的可能性。此外,像“水兵爱大海,骑兵爱草原,要问飞行员爱什么?我爱祖国的蓝天!”般饱含深情的比喻和倾诉,已经构成了《我爱祖国的蓝天》的核心命题。然而,杨屹先生却并不满足于此,他还想进一步挖掘乐谱应有的内蕴,希望赋予二度创作在“核心命题”基础上以更多的想象和“喻象”。正是由于杨屹先生有“以我心为本体,照亮整个作品”的“走心的诠释”,才使得他的伴奏编配尽显独特的魅力。

二、手风琴伴奏曲《我爱祖国的蓝天》之“内蕴”及其生成

杨屹与笔者交流创作心得体会时曾提出他二度创作中鲜为人知的“内蕴”所在。首先前奏部分,杨屹先生在尊重原作音符的基础上,1——4小节进行了意境由远而近、力度由弱渐强的艺术处理,这样的安排增加了音乐的张力,呈现出一幅黎明破晓、旭日东升、战鹰轰鸣、蓄势待发的动态景象……在由右手主三和弦模仿吹响的战斗号角“由远而近”传来时,加入了打击乐小军鼓连续不断、快速密集的滚奏,烘托了逐渐加强的紧张气氛,象征能指 “战斗警报”和“战斗气息”;5——6小节,杨屹先生用二分音符和弦与四分音符和弦交替循环出现的节奏型,替代了原作“一拍一音”的34拍强弱弱规律性,拉宽了快速的节奏,扩容了宏大的场景,使音乐更具冲击力和震撼力;7——10小节,将一拍一音的时值加快一倍至一拍两音的八分音符并持续两小节,在赋予原作活泼动感的基础上,继而再次将音符时值加快一倍至十六分音符,以清晰疾速的“旋风”般快速琶音上行,将“战机呼啸、冲向蓝天”的震撼场景跃然眼前。

第一乐段的主旋律婉转飘逸,激情荡漾,为此杨屹先生在延续前奏快速律动的基础上,采用“紧拉慢唱”的编配方法,用富于变化、持续不断的十六分音符在抒情的歌声下形成了激流涌动的无限内蕴,凸显出“战鹰”在天空中自由翱翔的飞跃动感!

间奏部分,在延续第一段快速律动和歌唱性的前提下,演奏力度略加减弱,引出对祖国山河的叙事赞美……

第二乐段,杨屹先生有两个很有意思的设计:

一、第35——47小节,在第一段快速跑动的基础上,反其道而行之的运用长时值的单音及和声衬托,升华了“金色的朝霞在我身边飞舞……”的比喻抒情,自然而然的强化了音乐本身的对比。

二、第48——62小节根据原作旋律的和声走向,将与之歌词寓意相符的另外两首歌曲的旋律深藏在伴奏及演唱声部之中:配合“水兵爱大海,骑兵爱草原,要问飞行员爱什么?我爱祖国的蓝天”的歌词,杨屹先生将歌曲《我爱这蓝色的海洋》和《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中的主旋律藏入合唱声部,并利用录音合成的技术手段,在本身已有伴奏的基础上又多加了一轨演奏这两条旋律的声部,强化了这两个旋律对于主旋律的烘托,再一次凸显了这首篇幅不大的伴奏曲“有讲究、有意义、有寓意、有内蕴”(杨屹语)。(见谱例)通过对这首伴奏曲的总体分析,我们已经真切的感受到不同凡响的音乐表现:它营造出了时而铿锵坚定、时而辽阔宽广、时而活泼欢快、时而婉转深情的跌宕变化;记谱法中“延长、装饰、跳音以及渐强”等所显露出的“率性的”处理,好似飞行员娴熟地驾驶着战鹰在蓝天翱翔;右手持续十六分音符的快速跑动和左手贝司持续的节奏律动成为该曲的灵性所在;大三和弦、小三和弦、属七和弦的合理运用使得整首作品的和声效果丰满、别致、悦耳、动听;虽然这首作品是简单的二段体结构,但杨屹先生运用多种手段,使该作品在舒展悠扬的歌唱中既充满了澎湃的激情,又折射出歌曲应有的温情与诗意……

三、手风琴伴奏曲《我爱祖国的蓝天》升华之维

上一部分对该曲“内蕴”的生成所做的论述更类似于现象学式的展示,很容易让人产生一种误解,即:只要对该作品进行准确的和声曲式分析,正确理解该作品的象征意义,就可以解读杨屹这部作品的“内蕴”了,但事实上远非如此。我们所要做的是要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对手风琴伴奏曲《我爱祖国的蓝天》之内蕴进行挖掘,其行为类似于揭示杨屹先生对此歌曲进行二度创作的精神取向。也就是说,这个精神取向便是手风琴伴奏曲《我爱祖国的蓝天》的升华之维。

不可否认,手风琴伴奏曲《我爱祖国的蓝天》并不是一部鸿篇巨制的音乐作品,但它却能通过杨屹先生精湛的编配技巧和演奏技艺极好地诠释其伟大性:“崇高就是伟大心灵的回声”(古罗马美学家朗吉努斯语)。而杨屹先生就是要通过表达伟大心灵的琴声来歌颂和展现人民空军广大指战员志在蓝天的豪情壮志。

事实上,手风琴伴奏曲《我爱祖国的蓝天》所表达的崇高品质根本上乃是源于由“内蕴”而带来的超越和升华。该曲作为一种“诱因”开启了“崇高的精神世界”。当代哲学家张世英说:“崇高是美的最高阶段,具有气魄和力量。”因此,我们应该结合杨屹先生的心声:“手风琴声伴着美丽的金孔雀远行,多么悠扬,多么深情,多么圣洁!让我们一同在悠扬激昂的手风琴声中祭奠蓝天卫士,歌唱美丽的金孔雀!”,将该曲视为一个富含文学成分的客体对象,通过细读乐谱和歌词文本来获取其超越和升华。

需要强调的是,内蕴之为内蕴,并非单凭乐谱和歌词给予其以规定性。正如一首手风琴曲所开启的“世界”并非单由琴键和风箱给予一样。相反,“内蕴”唯有在“精神世界”中涌现才能成其为“内蕴”。“璞玉经过锉削琢磨之后才显示出内蕴的光华”①因此,尽管作为“精神世界”的“内蕴”是由伴奏乐曲的象征能指和歌词词境凸显的,但唯有在“精神世界”中涌现,象征能指和歌词词境才能成其所是。在手风琴伴奏曲《我爱祖国的蓝天》中,“内蕴”将伴奏乐曲和歌词的象征所指进行了升华和超越,使其精神世界凸显璀璨的光华。

“内蕴”在手风琴伴奏曲《我爱祖国的蓝天》中生成并对歌词词境进行超越,提升后者的崇高,以达其本真的所指。内蕴的超越作用最大程度地彰显了具象背景的象征意义,飞跃其存在的空间,强化其存在的必然,使全曲呈现出具象化的音乐背景。这让手风琴伴奏曲《我爱祖国的蓝天》的价值成为跨越时间、地理、民族、文化的具有超越性价值的艺术品。在5-6小节拉宽节奏的二度创作中,正在熊熊燃烧的拳拳报国之心被弘扬,呈现出一幅气壮山河、瑰丽多彩的画面。7-10小节不断成倍加快的演奏律动超越了具象的象征所指,歌颂人民空军广大指战员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保卫祖国蓝天的澎湃激情。由拳拳报国之心和献身强军事业的家国情怀所构成的音效氛围烘托出一种根本性的家国情怀,体现了杨屹先生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创作目的,体现了二度创作中内蕴的超越性。

第一乐段以连续十六分音符的紧拉慢唱的编配方法,映衬着歌词“我爱祖国的蓝天,晴空万里阳光灿烂。白云为我铺大道,东风送我飞向前;我爱祖国的蓝天,云海茫茫一望无边。春雷为我敲战鼓,红日照我把敌歼”,突出了音乐背景的具体性,使之具象化。在具象化的音乐背景下,精神世界的超然成为合理。

第二乐段的伴奏不仅在抒情性上“出人意料”之外,同时隐藏两首其它歌曲的旋律,与“水兵爱大海,骑兵爱草原”交相辉应,将壮阔、绮丽、海天一色的画面呈现在我们面前……更加让人感动的是,这些在现实中存在的场景,通过音乐和歌词的意境自由展现意象之美,使听者在意志自由的情境下升华灵魂,洗涤心灵,超然物外!

值得一提的是,手风琴伴奏曲《我爱祖国的蓝天》中内蕴的生成和升华,似乎也可以看作是杨屹先生在现实具体音乐背景下的有感而发:即根据已逝女飞行员余旭的挽联“余音千古绕梁,旭照万古丹心”,让报效祖国的精神普照中华。当伴奏内蕴将歌词词境进行强化时,该曲也就排除了现实具体音乐背景所带来的“限定”和“束缚”,从而获得普遍性意义和超越性价值。正因如此,手风琴伴奏曲《我爱祖国的蓝天》才能够抛开具体的、个别的象征所指的束缚,成为跨民族、跨时间、跨地域的,能够体现全国人民爱国情怀的,具有超越性品质的经典作品。

The formation and transcendence of “inner meaning”

——On Yang yi accordion “I love the blue sky of my motherland”

WANGXiao-bei

(School ofChinese, Music college of hebei normal university, Shijiazhuang, Hebei, China)

Abstract:In2009, our army political work art ensemble, national first –level actor, Mr. Yang Yi ,a famous accordion player, inorder to commemorate the 60thanniversary of the founding of the MrYang Yi himself and his father (China well-known accordion player bestilny lj’solder generation) once by art ensemble of military songs in order to record,and issue the album “butterflies ” accordion music for “I love the blue sky ofthe motherland ” is one of the works was collected. In 2016, to commemorate the68thanniversary of the founding of the people’s air force, thememory of our country is known as the “ golden peacock” the dead female pilotYu Xu and the late famous songwriter Yan Su, the song was found and networkmedia is widely spread, making it become a very popular classic accordionmusic. The song is composed of the female choros of “I love the motherland” bythe famous Chinese writer Yan Su and Yang Ming.Among them, the use of accordionaccompaniment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title character make this workespecially “pure and fresh”. In order to refine its internal information, it is necessary to combine thetwo requirements of Mr. Yang yi’s creation.,adopt the thinking of “back to theaccompaniment music itself”, explore the accordion music for “I love the bluesky of the motherland” music ontology. If the spiritual implication as based on“background music” of “the world”, so the “world” is synonymous with ourcountry female pilots Yu Xu martyrs of dedication ,this is works express afundamental modal. Highlights “ intrinsic” to accordion music for “I love theblue sky of the motherland” music ontology as a symbol of “ background music”can refer to and what is with the lyrics to “ clever union ”, making the latterreaches its authenticity “ referred to ”, present the colour visual andspiritual world , accordion music for “ I love the blue sky of the motherland ”and won a transcendent quality.

参考文献:

[1]李燕杰.创造丰盛人生[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2]王旭青.如何把握音乐的结构与形式?——《作曲与分析——音乐结构:形态、构态、对位以及二元性》评介[J].美育学刊,2017,8(04):55.

[3]李诗原.音乐分析生成人文意义的独立性——音乐学术研究的反思与探讨(一)[J].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17(01):55-67.

[4]阎肃,羊鸣.我爱祖国的蓝天[J].当代音乐,2016(21):97-108.

[5]高文洁,张小芳.《我爱祖国的蓝天》幕后珍闻[J].福建党史月刊,2016(01):32-34.

[6]邹彦.简化还原分析理论中的音乐表演研究[J].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7(02):112-123.

作者简介:王晓北(1977-),女,河北石家庄人,硕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艺术学研究。

《我爱祖国的蓝天》来自朝刚手风琴00:0002:42

后记——

近年来,随着手风琴事业的蓬勃发展,手风琴在大众中的影响力不断扩大。在与各姊妹艺术的合作中,越来越多的有手风琴伴奏或参与伴奏的表演呈现,凸显出大众音乐生活对手风琴伴奏的现实需求,也凸显出为适应时代和音乐舞台对我们高标准的期待,手风琴人自身需尽快全面提升伴奏编配及演奏水平的迫切性。

由河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王晓北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就著名演奏家杨屹先生编配伴奏的《我爱祖国的蓝天》所编著的论文「“内蕴”的生成与升华之维」(登载于学术刊物【黄河之声】2018年第8期),可谓从学术角度引导业界重视创编,进而演奏出高水平的伴奏,以便更好地融入大众、融入生活、与时俱进、展示风采,开了一个先河、带了一个好头。

本文层次分明、内容精粹、文笔酣畅,精妙的分析并阐述了杨屹先生在对歌曲《我爱祖国的蓝天》的伴奏进行二度创作时,艺术内蕴的生成和超越性品质,以及使用哪些手法很好的烘托和表现出广大空军指战员一腔热血、精忠报国的家国情怀。通过对手风琴伴奏曲谱的细致分析,阐释出笔者对手风琴音乐语汇的独到见解,从理论研究的维度拓展了手风琴伴奏音乐在文化事业大发展格局中进一步展示和表现的新天地……

杨文涛老前辈曾说道:伴奏是一门艺术!它不是想当然的想即兴就即兴的了的简单随便之举。因此「“内蕴”的生成与升华之维」这篇论文值得业界关注,研读,学习。因为它具有引导作用,借鉴作用和启示的作用……

——2018.6.12.

本文地址:http://www.cgsfq.com/post/405.html
版权声明: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 琴萌 所有,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

发表评论


表情

还没有留言,还不快点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