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旋律形态与手风琴演奏的关联

转载 鲁晓玲   2018-11-29 13:21:12  阅读 1893 次 评论 0 条

摘 要:旋律在所有音乐语言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旋律形态表面看似千姿百态,表达内容也各不相同,但从其语言格律的角度来看仍具有一定规律可循。笔者想尝试从作曲创作技法的角度深入解读音乐语言,结合作品实例来分析不同旋律形态的格律、语气,归纳不同旋律形态演奏中的一般规律,探索更严谨地阅谱方法。 
中国论文网 /7/view-6229121.htm
  关键词:手风琴;旋律形态;语言格律;语气;阅谱 
  中图分类号:J62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4)09-0065-03 
  赵晓生教授在《传统作曲技法》第一章第一页中写道:“对于任何作曲家来说,写出动人的、富有效果的旋律始终是第一位重要的。即使对于现代音乐而言,旋律仍然是音乐构成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可见,旋律在所有音乐语言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旋律形态看似千姿百态,表达内容各不相同,但从其语言格律的角度来看是具有一定规律的,每种旋律形态都具有其特定的语气格律特征,这已被当前音乐界所公认。 
  作曲家在乐谱上写下成千上万的音符,同时尽力用现有的各种音乐标记,如速度、力度、奏法、表情等演奏术语完善乐谱,使演奏者能最大限度地了解作曲家意图,把握作品脉络,但仍有大量的地方没有详细的演奏标记,对于这些位置的处理就需要演奏者掌握一定的作曲技法常识,通过一定的音乐语言表达规律对其旋律形态、节奏形态及和声形态等进行解析,使其得到同样细腻地表达。然而,在传统的器乐演奏教学中,“读谱”往往仅限于对音符、力度、速度、表情等谱面信息的解读,对于音符之间的组织关系也就是旋律形态的运动方式,以及旋律形态在语气表达方面具有的一般规律相对欠缺,往往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在本文中,笔者尝试从作曲创作技法的角度深入解读音乐语言,并结合作品实例来分析不同旋律形态的格律、语气,归纳不同旋律形态演奏一般规律,探索更严谨地阅谱方法。 
  一、旋律运动的基本形态 
  赵晓生教授在《传统作曲技法》中讲道,旋律从音高运动方向的角度来看,分为五种基本形态:持续、向上、向下、先下后上和先上后下。对应汉语中四声来看,“持续“相当于“阴平”,“向上“相当于“阳平”,“向下”相当于“去声”,“先下后上”相当于“上声”,唯独“先上后下”在汉语中没有对应语调。 
  从音高结合节奏的角度来看这五种形态可继续组合构成音乐语调的十二种基本形态,见下表: 
  表一:旋法基本形态表 
  “以上十二种基本形态进行错综复杂的相互组合,便形成变化无穷的旋律曲线。” 
  通过上表可以看出,旋律形态与语言格律具有密切联系,每种旋律形态都具有自身特定的语气特质,这为演奏者对于乐谱中没有标记或者标记不详细的位置的演奏处理提供了有力地理论依据。对于作曲家来说,掌握旋律运动的基本态势是十分重要的,而作为演奏家,熟悉作曲创作手法也应是必备的音乐素养。 
  二、各类旋律形态的具体体现 
  (一)阴平类旋律形态 
  1.水平持续(谱例1:JonasTamulionis《变形》) 
  此处音乐从“p”力度开始,经过长达10个小节的连续八分音符滚动,在第11小节处到达巅峰――长达12拍的强力度“水平持续”。 
  表一显示,“水平持续”具有“扬“的语气特征,即音的持续过程中应保持上扬态势。乐谱在音符开始处标记了“f”力度,在实际演奏中应以“f”为起点,在12拍的持续过程中不断增加张力,直至第12拍的位置将音乐推向巅峰。 
  2.水平重复(谱例2:JonasTamulionis《变形》) 
  此处为作品中某快板乐段结束动机,一小节内的9次同音重复构成了“水平重复”的旋律形态。 
  表一显示,“水平重复”具有连续上扬的语气特征。这表明,9个相同的音构成了一个连续的上扬语气,含有逐渐加强的情感表达,即从第一个音起以递进方式到达音乐顶点。 
  3.水平长短(谱例3:佐罗塔耶夫《奏鸣曲2号》第一乐章) 
  此处为主题乐段中两乐汇的连接动机,由同一音级的八度重复构成“水平长短”旋律形态。 
  表一显示,“水平长短”具有“扬抑”的语气特征,即长音呈上扬语气、短音则呈下抑语气。此处虽然四个八分音符时值相同,但由于奏法的不同形成了第一个八分音符长于后三个八分音符的“水平长短”旋律形态。第一个音符为此处的主干音,演奏中应予以强调,后三个则要以“回声”方式弱处理。 
  4.水平短长(谱例4:斯卡拉蒂《奏鸣曲》K446,L385) 
  在这首田园风格的斯卡拉蒂奏鸣曲中,多次在乐句结尾处出现“水平短长”旋律形态。 
  表一显示,“水平短长”具有“抑扬”的语气特征,即短音为辅,长音为主。在此类旋律形态的演奏中,短音应对长音形成有力支撑,以短音为跳板,辅助增强长音的稳定性。 
  (二)阳平类旋律形态 
  1.先短后长,向上(谱例5:佐罗塔耶夫《奏鸣曲二号》第一乐章) 
  此处是作品中进行曲风格乐段的乐汇之一,第二小节为第一小节的变形重复,为“先短后长,向上”的旋律形态。 
  表一显示,“先短后长,向上”具有“先抑后扬”的语气特征,即在短音处积蓄能量,至长音处释放。此处的等分三音组须适当控制力度,在长音处强力度释放。值得注意的是,长音的持续过程中应含有渐强的语气表达,在小节第五拍第一个十六分音符处达到力度顶点。 
  2.先长后短,向上(谱例6:佐罗塔耶夫《奏鸣曲二号》第一乐章) 
  此处为“先长后短,向上”的旋律形态,由两个音符组成的颤音动机连续四次提高八度模仿,形成两个强、弱力度主题的过渡衔接。 
  表一显示,“先长后短”具有先扬后抑的语气特征,即长音处保持语气上扬状态,直至短音处语气下抑,可理解为“深入浅出”。详细来说,两拍的动机在语气表达上应呈拱形结构,颤音处于节奏重音的强拍位,予以加强,之后的八分音符处于弱拍位。乐谱在此处标记有“ff”加减弱的力度术语,应理解为在大的减弱乐汇中,含有四个小的拱形力度表达动机。   3.各音持续向上(谱例7:F.李斯特《秋天的梦》) 
  此处为作品主题旋律的开始乐汇,具有典型的“各音持续向上”的旋律特征。 
  表一显示,“各音持续向上”具有连续上扬的语气特征,即音乐随着音高的上升而展开。此处显示出典型的连续上扬形态,在此类旋律形态中往往包含有渐强的力度表情,随着音符的上升而逐渐加强语气,直至音高顶点。 
  4.短音持续向上(谱例8:安吉列斯《浪漫曲》) 
  此处为作品第一乐段的结束句,呈现出含有装饰性转折的“短音持续向上”旋律形态。 
  表一显示,“短音持续向上”具有连续下抑的语气特征,即音乐随着音高的逐步上升而逐渐消逝。与“各音持续向上”的旋律形态相反,随着此处快速十六分音符的连续上行音乐迅速收敛、消逝,在上扬的旋律线中含有减弱的力度表情,表达了从有声到无声的音乐境界。 
  (三)去声类旋律形态 
  1.先长后短,向下(谱例9:安吉列斯《浪漫曲》) 
  此处由E先现音的出现构成“先长后短,向下”的旋律形态。 
  表一显示,“先长后短,向下”具有“先扬后抑”的语气特征,即音乐在长音处保持上扬态势之后随着音高的下降再逐步下抑。此处小字二组的“E”在两个八分音符的时值内含有渐强的力度表情,并由它确立此处的旋律顶点与张力顶点,之后随着音高的下行逐步减弱、松弛,形成由高至低的下行线条。 
  2.先短后长,向下(谱例10:斯卡拉蒂《奏鸣曲》K119,L415) 
  此处为某乐段结束句,由分解和弦快速下行跑动至调性主音构成“先短后长,向下”的旋律形态,此类旋律形态在斯卡拉蒂奏鸣曲中非常多见。 
  表一显示,“先短后长,向下”具有“抑扬”的语气特征,即随着音符的持续短音下行语气逐渐收敛减弱直至长音处转折语气上扬。此类旋律形态会随着音高的持续下行使音乐从旋律顶点快速跌入谷底,所有下行短音对长音均带有明确倾向性,使长音的稳定性得以加强。 
  3.各音持续向下(谱例11:谢苗诺夫《卡琳娜科拉斯娜娅》) 
  此处是乐曲引子部分的主题动机,以逐个保留得方式构成“各音持续向下”的旋律形态。 
  表一显示,“各音持续向下”具有连续上扬的语气特征,即随着音符的持续下行语气得到逐步加强。乐谱上5个主干音呈递进状运动,对最后的二分音符形成明确倾向性,即连续下行的音符进行中含有渐强的力度表情,直至二分音符出现。 
  4.短音持续向下(谱例12:季莫申科《俄罗斯组曲》) 
  此处为音乐进行中的一个过渡句,由连续快速十六分音符下行构成“短音持续向下”的旋律形态。 
  表一显示,“短音持续向下”具有连续下抑的语气特征,即随着音符的持续下行语气逐渐收敛、减弱。此类旋律形态会随着音高的连续下行迅速地从旋律顶点跌至谷底,力度也由强至弱,构成音乐进行的转折点。 
  综上所述,旋律形态、语气情感、力度起伏三者之间有着密切联系,旋律形态是其表面形式,语气情感为其本质内容,力度起伏则是其运动方式。总的来看,三者之间的结合规律大概可分为两种:一是旋律形态、语气情感与力度起伏相应;二是旋律形态、语气情感与力度起伏相反。第一种是指当旋律形态的语气情感为“扬”时,力度起伏就渐强,反之则反之;第二种是指当旋律形态的语气情感为“扬”时,力度起伏反为渐弱,同样,当其情感为“抑”时,力度起伏反倒渐强,如乐曲的结束音往往为长音,“长”即“扬”,“扬”即“强”,可谱面多为渐弱力度,为何会有如此反向的表达方式呢?事实上,此处的力度虽为渐弱,可情感仍旧是上扬的,正所谓“余音绕梁,三日不绝”,声音逐渐减弱所营造出的并非是熄灭,而是永恒的韵味。 
  音乐是若干音组织而成,其本质即音与音的“组织关系”,演奏家与作曲家相同,最为关注的均是音的不同组合方式,即音为什么要如此组合在一起。旋律写作对于作曲技法来说是最为重要的元素之一,旋律形态包含的语气特征也被广泛认可,从某种角度上来说,演奏家更像是侦探,凭借乐谱传出的有限信息分析判断作曲家的原始动机,再以自我的理解为听众解读音乐、解读作曲家,只有熟知作曲家的音乐语言及其创作技法才能使“揭秘”成为可能。 
  本文仅就旋律形态与演奏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归纳,对于旋律形态所具有的一般语气特征进行解释,为乐谱中没有标记或少标记位置的艺术处理提供理论依据。当然,构成音乐的元素还包括节奏、和声、音色、力度等,这些元素相互交织、相辅相成,构成横向、纵向甚至斜向关系,所有这些关系都曾经过作曲家的精心策划,演奏家理应给予同等对待,当然,对于演奏家来说“理清乐谱中的一切关系”是如此庞大的工程,笔者只想借本文“抛砖引玉”,为表演专业的“阅谱”工作提供一条新的思路。 
  参考文献: 
  [1]赵晓生.传统作曲技法[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1). 
  [2]同[1]. 
  [3]同[1]. 
  [4]同[1]. 
  作者简介: 
  鲁晓玲(1980-),女,武汉音乐学院演艺学院手风琴专业方向讲师,文学硕士,硕士研究生导师。

本文地址:http://www.cgsfq.com/post/24.html
温馨提示:文章内容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朝刚手风琴网对观点赞同或支持。
版权声明:本文为转载文章,来源于 鲁晓玲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

发表评论


表情

还没有留言,还不快点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