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手风琴风箱运用的力学原理及训练

转载 琴萌  2018-12-11 13:22:13  阅读 2956 次 评论 1 条

每一种乐器,都会有着某种特殊的表现力;而这份“特殊”的背后,往往又依托着某种特殊的原理和训练方法。

纵观各类乐器的演奏姿势,手风琴当属于“酷”与“帅”的那一类。因为手风琴的演奏中风箱需要不断地“舞动”,其时而平稳舒展,时而又疾风暴雨地抖动,变幻不断直至曲终。手风琴作为一种簧片发声乐器,需要保持合适的气流压力才能使簧片振动发声,这个压力靠风箱的来回推拉产生正负的气压。因此,正确的风箱运用,其效果直接影响到音乐的表现。许多初学者往往都“凭力气”来拉琴,认为把琴拉得越响就越好;虽然许多学习者也能够从实践中感悟到风箱对音乐处理的重要性,但往往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不知如何练习才能更好地控制风箱的运行,所以许多人学习多年后也未能得到正确控制风箱的要领。此文欲从风箱控制的力学原理着手进行分析,在正确认知风箱推拉力度的理念后进行风箱运行的训练,使之迅速提高对风箱运行的控制能力,更好地表现音乐,让琴声变得更加美妙动听。

有必要了解一下风箱专门练习的重要性:手风琴的演奏除了手指的跑动外,还需要风箱的推拉来产生使簧片振动发声的气压,风箱的作用犹如歌唱者的气息和弓弦乐器的运弓,它直接影响到声音的质量。有一种说法:“风箱是手风琴的灵魂”,还有说:“风箱要用耳朵来拉”。此言虽然有点不合文法,但却富有哲理。如果缺乏风箱运用的技能,即使手指跑的娴熟,演奏的乐曲还是会平淡无味或粗糙生硬,因此称之谓“灵魂”也实不为过。至于第二句话,风箱当然是用左手臂来推拉的,但对推拉力度的控制,则来自音乐表现之需;也就是最终还得通过耳朵的感受来调控左手运动的力度和速度。因此,“用耳朵拉琴”的说法也的确不无道理。那么当“耳朵的指令”传达后,手臂该如何控制风箱呢?这就是风箱运用的技巧了;与手指的跑动一样,风箱运用的技巧同样需要进行专门的研究和训练。目前介绍手指技巧训练的专著和练习曲较多,并已形成系列,而风箱运用的内容相对较少,本文着重于介绍风箱运用的理论分析及训练方法。

一、风箱运行时的基本受力状态分析

手风琴主要由三大部分组成,右手键盘琴体、风箱和左手低音琴体。风箱在琴中起到连接左右琴体并在运行中产生正负气压的作用。当我们背上琴时,右手琴体是固定在演奏者身上的,现将其认定为相对固定体。风箱连接左手琴体要做横向的弧型曲线移动,属于相对运动体,我们需要研究的就是左右这部分运动的受力关系。由于左琴体在移动过程中的曲线轨迹和使力的方向及大小是个非线性的变量,因此为了研究的方便我们只作定性分析。其实在演奏中是不必要、也不可能进行定量处理的,基本上要依靠“感觉”(即定性处理)进行演奏。让我们先来分析一下风箱在闭合状态时左琴体的受力情况,请看下图示:

左图中的P1(红色)是左手琴体由于地球引力产生的重力,其方向垂直向下,大小约与左琴体和风箱的重量相等(此为左手臂不插入风箱皮带内情况,如果手臂插入风箱皮带的话,还有手臂产生的重力)。P2(蓝色)是由作为杠杆作用的风箱体给予左琴体向上的支撑力,方向与重力P1方向相反垂直向上成一条直线,大小与重力P1相同,因此左琴体处于平衡静止状态,即演奏前的准备状态。再请看下图:由于重力P1的作用下,当按下琴键后风箱即被横向“正扇型”地拉开,此时重P1仍垂直向下,由于风箱的支撑力P2的方向与箱体支撑轴线垂直,随着风箱扇形开启左琴体侧斜,因此产生一个P1P2之间小于180度的夹角。这个夹角使P1P2这两个分力产生了一个趋向运动方向的合力F(黑色),F的大与P1及夹角有关,随着风箱开启箱体也逐渐增大倾斜,夹角逐渐变小,F逐渐增大,因此在风箱拉开的过程中,F是个变量。了解了风箱的受力情况后,我们再来做这样一个实验:请正确持琴,风箱应约置于左腿的上方,打开风箱上下扣带,左手先不要插入左琴体的风箱皮带里(即左手不碰琴),让左琴体在重力P1的作用下自由侧移。此时右手指按下任意一个琴键,这个簧片就开始发声了,你会听到受拉力F产生的琴声几乎达到mpmf的程度,而且音量会随着琴体的不断侧移而增大。这个实验充分说明了拉响一个中等响度的音几乎不需要给风箱额外加力,如果需要更大的音量的话,只需在F力的基础上增加即可,如果需要拉更弱的音量,如ppp等时,非但不再给风箱施力,而且要给以适当的反力来减少力F的作用。据此我们可以得出推风箱时的用力要求,即:要使得推风箱时产生气压,首先要给一个抵消F大小的反力,此时风箱处于动态平衡状态,簧片不发声。再增加压力后簧片才开始发声,如需要达到风箱自然外移时产生的那个音量就必须给风箱施加2F的推力才行。据此,我们可以得到一个推拉风箱时发生同样音量的推、拉力“公式”:“某强度音量拉风箱的力-F=某强度音量推风箱的力+F”。这也可以理解为拉风箱时用力要用“减法”,推风箱时要用“加法”。需要说明的是,前面的分析是不包括左手的参与,当左手臂插入风箱皮带后,还有手臂产生的重力增加了P1,因此F也相应增加。正因为这种基本的力学原理使得我们在推拉风箱时要不断地调整手臂的施力大小,加之乐曲中有各种复杂的强弱处理要求,所以掌握控制风箱的运行力度既重要又困难,需要我们通过长期训练来达到熟练掌控风箱运行的能力。以上分析了“正扇型”拉风箱和“正扇型”推风箱的受力状态,另外还有一种回推风箱是以“反扇形”的形态推回,这种形式在八十年代前十分流行,是当时推风箱的主流形式。下面对于这种形式进行分析,请看左图:“反扇形”的回推风箱是在风箱回推时,手掌给风箱一个压力f1(黄色)和一个向上侧提起风箱的f2(黄色),这两个力产生了合力f(绿色),由于f力的作用,风箱的上侧被合上(或基本合上),使风箱成为倒扇形的形态,此时风箱基本合上的上侧成为受力的一个(无形的)“轴心”(图中红色圆点),风箱绕这个虚拟的轴心逐渐收缩,即“反扇形”回风箱。分析一下风箱的受力情况吧:P1(红色)是风箱琴体本身的重力,P2(蓝色)仍为风箱支撑左琴体的支撑力(即反作用力),由于风箱的反扇形使得这两个分力产生了一个小于180度的夹角,也因此产生了合力F(白色),方向指向风箱受压缩的方向。现在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对风箱的压力是由F f所提供的。手腕给风箱的压力就不像“正扇形”推风箱时那样需要克服因重力产生的F了,而且还可以利用手臂的重力来推压风箱。显然,此时手臂的用力不再是“加法”,而是用“减法”,甚至比拉风箱时更为“轻松”。演奏者只需要控制保持好风箱上方这个虚拟的“轴心”即可。根据这个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反扇形”推风箱是为了省力,但对控制力度却显得十分困难,尤其在需要用较小的音量演奏时几乎无法控制,因这时非但不必主动给风箱压力,而且需要减少因重力而产生的压力,也就是说手臂需要“提起”风箱,以便减少对于风箱的用力f1,这在演奏中是很不现实的。一般认为,在坐姿演奏古典的、抒情的、需要对音乐细腻处理的乐曲时尽可能用“正扇形”推回风箱方式。只有在需要强有力的乐句处理时才可以“充分利用”一下地球的引力以“反扇形”回推。当站立演奏时,一般都是演奏流行乐和歌曲伴奏。由于此时风箱没有左腿的垫撑了,回风箱时完全需要左臂的力量。因此演奏者会自然而然地会利用“反扇形”的回推,使得在推风箱时节省了臂力(这似乎是本能而无师自通)。由于“反扇形”的回风箱形式不易控制风箱运行的力度,因此业内对这种形式存在着较多的争议,也有对这两种回推风箱孰优孰劣之争论;我个人认为各种形式的风箱推拉都是表达音乐的需要而产生,不能简单地认定孰是孰非,主要看用在什么地方,为什么目的而用。但从风箱控制的角度来看,“反扇形”的回风箱形式因为推力不易控制,因此还是需要“慎用”为宜,一般都是在站姿演奏时利用多一些。前面介绍了风箱在垂直面的运行状态,那么在水平面的运行曲线又是如何的呢?多数演奏者都会“顺其自然”地推拉风箱,因曲线与演奏者的手臂长短,琴体的大小均有关,故没有绝对一致的、统一的“轨迹”,所以大家对此也不太关心。一般来说,拉开风箱不会有什么问题,风箱必然会沿着以肩为轴心,以手臂为“连杆”逐渐弧形拉开风箱,风箱的位移方向如“图一”、“图二”所示。但当风箱回推时,许多人都是很快地把这个弧形的曲线调直后回推至风箱合拢,这种推法不太科学。我们建议用“图三”、与“图四”的曲线推回,即始终让左箱体与右箱体的纵截面保持一个角度(见图三中的蓝色虚线),特别要注意在回风箱到快结束时要先合上内侧的风箱边,这样就会剩下一个倒三角形的风箱角度(图四),使得在完全合上风箱前还能有一部分压缩气体。大家都一定有过这样的体会,往往同样一个乐句(比如演奏上下行音阶和琶音)在拉风箱时能正好拉完一风箱,但推风箱时经常遇到最后一个音时出现气流不足的现象,此原因主要是推拉风箱的力度控制不够好所造成的,而这小三角部分气体正好可以用来弥补,较好地解决了最后气流不足的现象。当然,具体问题要具体分析,要根据不同的情况来设计回风箱的轨迹,不必过于教条。

再谈一下风箱在推、拉转换时,如何做到“无痕迹”地转换。我们可以注意一下弦乐器在运弓时的手腕动作,手腕的移动总是提前于弓子而变换运行方向,这种鱼尾似的摆动使得弓子能够平稳地得到推拉变换过渡。作为参考,我们在进行风箱的推拉转换时,也可适当地用手腕转动箱体以达到类似推拉弓子的那种效果,具体做法如下:

如图一所示:当拉开风箱后需要回推时,在风箱外侧仍在向外移动的同时,手腕略微逆时针转动(图一中蓝色弧形箭头),使得风箱的内侧提前于外侧向右推动,即左箱体的外侧还在向外拉着,而内侧却往里推进了(图示红色箭头),此转动过程是瞬间自然地完成的,然后风箱便整体开始回推。这样的处理可以避免风箱突然改变运行方向而产生的一个冲力。同样,看图二中的风箱从推转为拉的过程,当风箱外侧尚在继续合上时,左手腕给以微小的顺时针转动,使得风箱的内侧先于外侧开始往外拉动;当风箱基本合上时,内侧已经处于拉风箱的状态并将风箱整体持续往外拉动。这个练习是需要在风箱运行的各个轨迹点进行专门的“变换”训练。练习时,一边看着风箱和左琴体的移动和手腕微微转动带来的琴体摆动幅度,注意这个“摆动”非常微小,几乎只是一种感觉而已,重要的是注意用耳朵仔细聆听风箱转换时的声音是否平稳、连贯,不产生太大的痕迹(断裂、出音头),这就是所谓的用 “耳朵拉琴”之意。

二、风箱运用的不同形式

由于乐曲中的音乐处理具有多样性,因此风箱的运用也需要多样性。比如,力度标记从ppp-fff,还有sf ,sp等等,每个层次的力度中,有的要求平稳进行,有的需要强弱变化。同时风箱的运用还需要与左右手的触键配合,常用的有三种形式:(a)风箱提前于触键启动,即先绷紧风箱接着再触键,这样发出的声音明亮有弹性,适用于节奏性强、明快有力的乐句。(b)触键提前于风箱,即先触键紧接着用平稳有控制的力度推拉风箱,这样发出的声音比较柔和优美,适用于旋律性较强的抒情性、歌唱性乐句。(c)风箱与触键同步进行,它发出的声音比较平稳饱满,这是最为常用的一种形式。在实际演奏中要根据乐曲的风格、音乐的需要来选用。这些不同的处理方式大大增加了风箱运行控制能力的复杂性。为了更快更好地提高风箱运用的能力,我们有必要进行一些专门的风箱运用练习,以下介绍一些练习方法供手风琴爱好者参考,所举谱例只是一种练习模式,大家可以根据这些“模式”自行设计练习。

三、风箱运用练习方法

1、风箱平稳运行练习:

请正确持琴。右手用一个簧片发音的变音器任意选一个音,要用极小的音量将它拉响,这个“极小”音量的概念应该是“再小一点就不发声了”,而且必须做到持续保持,既不能断音,也不可波动,这样把风箱持续拉到最远处后再平稳地、尽量无痕迹地回推,而且还得保持那个极小的音量。这种练习可以每天练一次,练习可安排在任何空闲时间。比如每天晚上睡觉前,每次只选一个音,每天换一个音。我建议先可练低音簧片的那组音簧,从最低音开始,次日选高一个音,逐渐把你琴里的各组簧片中不同音高的音都练一遍。这样练习的原因是因为不同簧片的发音所需力度均不相同,所以要用不同的感觉去进行训练。练习时,可闭上眼睛,完全用耳朵去聆听这个微小的声音,也可以一边观察风箱运行的轨迹一边仔细听音,同时还需要注意均匀地深呼吸,并且不要由于呼吸等原因造成声音的抖动或断裂。这个练习每次大概需要45分钟甚至更长时间(根据不同规格的琴有所不同)。经过一段时间的单组簧片的单音练习后,也可逐渐拉一个和声或一个和弦,也可用不同的变音器组合练习。由于用的是极小的音量,所以在晚上休息前练习一遍应该不会影响左邻右舍,如能够做到每天坚持这项练习的话,数月后就能体会到风箱控制的技术奥秘,长期练习后对风箱的掌控能力会得到大幅提高。同时,几分钟的静坐与深度呼吸犹如做一遍气功,个人实践体会睡前练习还有益于睡眠。真是一举多得也,何乐不为?请试一试。

2、渐强渐弱练习:


首先需要对自己的乐器发声大小有个明确的了解,请选一个音或一个和弦,先右手,再双手。把最小的发音量设定为ppppppp ,再拉响一个最大的且“和谐不炸”的音量作为fffffff。找到感觉后,再把这两者之间分割成pppmpmffff等层次。多次练习后让耳朵“记住”每个力度的用力大小,然后练习任意选择一个力度后立即演奏出来,比如需要mf就能立即拉出mf来。之后,再做渐强和渐弱的练习。以下是参考练习模式:(∏:拉风箱,∨:推风箱)

说明:开始可以先用右手进行练习,音符可以随意选取,可以变换变音器练习,因为不同的音符和不同的变音器组合时其风箱的控制力度都是不同的。单手练习有进展后,可以加入左手练习,当右手采用和弦练习时,左手也可以同时用相同的低音加相应和弦拉成立柱式的和弦。练习时速度尽量慢些,以下练习是参考模式,可进行各种改变。


这里再对“强弱”的概念作一个补充说明:强和弱应该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无“弱”谈不上“强”,无“强”也无法体现“弱”。因此只有把手风琴奏出强和弱的不同音量来才能表现乐曲中的力度变化要求。从理论上来说,某一架琴的最大发音量是“有限”的,即到了一定程度就到头了。而“弱”的层次在理论上是相对“无限”的(呵呵,当然小到一定程度就不发声了),因此需要演奏者更多地从“弱”音量中去发掘潜力。前面的第一个练习就是让你去寻找那个最最小的音量。你发掘的音量越小,你的强弱层次就越丰富。当然无论是强还是弱,发出的声音必须是饱满悦耳的,行家指出:拉琴要做到“强而不炸,弱而不虚。”这点非常重要,尤其是“强而不炸”,许多人用“吃奶的力气”把琴拉得震天响,声音中充满了刺耳的噪音,让人难以承受,还能有音乐之美吗?另外,还可以做一个实验,用一个调音仪测音高(一般电子节拍器都有调音功能),你选拉一个音,当音量拉到最大时调音仪指示音高会降低,特别是中、低音簧片,可以降低520音分左右。这个物理现象说明簧片的音量已经拉到头并超过簧片的正常震动能力了,持续用这种超大音量拉出变低了的声音很不和谐,而且还极易损坏簧片,得不偿失。

3、绷风箱练习:

前文中已提到“风箱提前于触键启动”的绷紧风箱再触键奏法,此种奏法可以奏出明亮有力的声音来。下面这个练习可以帮助你进行绷风箱的训练。

首先给风箱一个较强的拉(回风箱时用推)力,在保持绷紧风箱的同时果断触键,特别要注意的是触键后仍要让风箱保持这个压力,直至曲终。如果需要强调重音记号“>”的话,可在触键的霎间略微紧压一下风箱即可,但要注意保持风箱的平衡。

这条练习与第一条练习中需要风箱保持恒定压力不同,要在绷风箱触键后继续改变风箱的压力,演奏成“枣核”型的强弱效果,当然还可以奏成其它种种不同的效果。

4、风箱震音练习:

风箱震音俗称“抖风箱”,相对于“长风箱”演奏也可称为“短风箱”奏法。“抖风箱”是手风琴演奏的一项重要技巧,可以是单音也可以是和弦,通过不同的“抖”法可以得到“单抖”及“多连抖”效果。

许多初学者往往认为“抖风箱”是非常复杂、非常困难的技巧,因此一开始学习就会十分紧张,甚至产生“恐惧”感。由于“拼命”用力来推拉风箱,结果风箱越抖越大,数小节后便筋疲力尽。许多有人以为这是练习“抖风箱”的必经之路,只要抖多了就会好的。其实不然,这里有一些认识和练习方法上的误区。虽然经过长期的“抖风箱”练习后也能够慢慢地找到较合适的用力点,但多数还是属于盲目和“勉强抖动,费力且难以达到轻松自然和长时间持续的状态,我们从演奏者的表情和姿态上就可得到证明。其实,“抖风箱”并非是“力气活”,与摔跤一样需要用“巧力”,运用一种不必太费力的技巧而已。以往对“抖风箱”的认识都是注意拉推风箱时的用力方向和平衡,提倡利用好拉风箱时的“回弹力”来推回风箱。这是对的,但练习者在实际练习中会更多地注意到“拉”上,其结果非但难以利用好“回弹力”,却反而会把风箱越拉越大越拉越累,甚至拉得脸红耳赤,琴不抖而人“抖”,苦不堪言。下面我们来换一种思维方式进行练习:我建议“抖风箱”时要把注意力集中到“推”上而非“拉”,拉由地球引力产生的重力来“帮忙”吧。此文前面已有琴体受力的分析,风箱在运行时受到一个向外的分力F,这个F在“抖风箱”的演奏中同样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我们来设计一个实验,让你在迅速学会“抖风箱”,“抖风箱”技术在你的演奏中将不在话下,让你从此充满自信。

请准备,正确持琴,打开上下风箱皮带扣,确认风箱在左腿上方位置。身体稍微挺起,让琴体能够紧贴胸前得到更好的固定,成为身体的“一部分”。此时把左手放在左琴体侧板上,与演奏时姿势一样,但手臂不插入风箱皮带里,而放置在皮带的外边,用手掌贴住侧板,使风箱稳定。此时开始做“抖凤箱”练习。动作一:右手按下并一直按住一个任意和弦,接着松开左手手掌对风箱的推力,让风箱在“分力F”的作用下簧片开始发声,当风箱打开23cm的距离时,接着做动作二:迅速将风箱推回原始闭合状态,簧片又发出了第二个和弦音。请不断反复做上述的动作,逐渐加快一些速度,琴就连续发出“哒哒哒哒”的和弦震音了。(请注意:下图中的“п”不用主动拉动,而是利用琴体的重力所产生的F。)

这个练习的要领是左手肩和手臂要放松,风箱外移时不需要用力,如果开始时松开的动作做的太快以致手腕稍稍离开左琴体侧板也没关系,推回风箱时用力也不要过大,理论上“2F”的力便即够。这个练习速度可以快也可以慢,与风箱开启的大小有关。当相对熟练后还可以达到风箱根本不用开启就能得到密集的风箱震音效果。我们可以给这个练习总结一个口诀:“松开+推回”,而非以往的认识:“拉开+推回”。很显然,这个练习可明确体会到一般速度抖风箱时并不需要用多大的拉力,如果音量不大的话根本不需要什么拉力。同时,这个练习能够克服一般学习“抖风箱”时左手臂紧张,甚至全身僵硬的问题。当这个练习做的比较顺手后,即可把手臂放入风箱皮带里进行正式的“抖风箱”了,前提是要用好“松”+“推”的感觉。此种单抖风箱的声音效果是四连音“哒哒哒哒”,如果需要抖“哒哒哒”(下图) 的三连音效果的话,就需要每组三连音的第一个音要加“音头(即重音)”,这样的话第一个重音是往外拉风箱的,第二组三连音的重音是推风箱的,所以在练习时一定要注意拉风箱的那个重音不要过多的用力,反之回风箱的那个重音则要用力多的多,原因是要克服“重力”而产生的那个F

前面的练习是“抖风箱”的“入门训练”,相对比较简单,也方便易学,教学实践中有许多琴龄不长的学员几分钟内就可以“抖”出漂亮的震音来。当你基本入门后,我们可以学习进一步的“抖风箱”练习,包括各种力度、速度以及在风箱拉开状态时轨迹的远处进行“抖风箱”演奏。比如:

 快速的、大音量的“抖风箱”训练:在上面介绍的“抖风箱”练习基础上,增加力度,即在“松开”的基础上适当增加拉力,音量自然会增大,此时从“松”风箱到“拉”风箱,即在“F”力的基础上增加了拉力,这个力度的控制非常重要,绝对不可过大,要恰到好处。同时因为瞬间增加了拉力,风箱内的负压增加,使风箱产生一个回弹力,所以在回抖风箱时一定要充分利用好这个回弹力顺势推回。要注意用力不可过度,过度用力是个浪费,而且会造成手臂的紧张和酸疼。具体的训练可以自己设计,比如:渐强、渐弱、渐强到渐弱、渐弱到渐强等等。要注意“抖风箱”的音量增大主要是靠变换风箱方向时的“瞬间爆发力”,而非是风箱的位移度(风箱拉开的尺度);打个比喻:一个小小的炮竹点燃后会发出震耳的响声,原因是它的能量在小空间里瞬间膨胀而致,如果你把它打开后点燃的话,你听到的只是“嗤”的一下燃烧声。所以我们在增大音量“抖风箱”时要绷紧点风箱,增加发音的爆发力。

 风箱密集抖动型“抖风箱”:此类“抖风箱”可以得到弦乐独奏(单音)或齐奏(和声或和弦)时的“碎弓”效果。可以有两种方法来进行演奏:一种是“里抖外不抖”,即风箱的外侧(面向观众的那侧)闭合不打开,成为一个临时虚拟的“转轴”,风箱内侧(靠身体的那侧)不断微小开合产生震音。在观众正面看来,似乎风箱不在动,但却出现一连串的震音效果。再进一步增加抖频率,就可以在风箱完全闭合的状态下“抖”(其实是“震”)出漂亮的震音来。

 多连音抖风箱练习:上述的抖风箱练习都是每抖动一下风箱来回各出一个音,多连音抖风箱是一个抖动的来回发出多个不同节奏型的音,因此多连音抖风箱也常常被称作“三连抖、四连抖、五连抖”风箱等(也简称为“三抖”、“四抖”、“五抖”)。比如“前八后十六”的节奏型、 “前十六后八”节奏型 ,“三连音”节奏型,“四连音、五连音”节奏等等。多连音抖风箱的特点主要是在风箱来回抖动时还要利用风箱上下边沿或角的碰撞产生声音。

比较常用的是风箱“三连抖”,许多初学者都以为这是一项复杂的技巧,是专业演奏者的技术。其实不然,风箱三抖的学习方法也很简单。按照下面介绍的方法几分钟就可搞定:先将风箱稍稍拉开一些,约5-7cm即可。然后用左手握住风箱皮带的中部,请注意是“握住”,而不是插在皮带与侧板中间。此时右手先不要按键,让左手把左琴体以箱体中部为“轴心”上下摆动使之碰敲击风箱的上下侧边,速度要均匀,我们听到了风箱上下侧边的碰撞声,当此动作均匀协调时,继续持续进行不要停下,同时右手随便按下一个音或一个和弦,此时你就能听到每抖动一次就会出“哒哒哒”的三个音来。不断反复进行上述的练习,一般进行一两分钟练习后就能比较熟练了。此时,你再把左手插入风箱皮带里继续做刚才的练习,先上下抖动风箱,碰敲上下风箱边沿,后加入右手的按键,很快你就学会这种精彩的“炫技”性的抖风箱了。

分析一下过程:你会发现每一个“哒哒哒”(+:碰撞边、角)的节奏是这样形成的,当拉开风箱时出现了第一个“”,接着在风箱回提时出现了第二个“”,接着当风箱碰撞风箱上侧边时出现了第三个“”,再次拉开风箱碰合风箱下侧边进入下一轮。

这个练习一般都是先学会“前八后十六”“哒哒哒”,的节奏。当你熟练掌握这种抖风箱技术后,你可以练习“前十六后八”的节奏了,方法很简单,只要把前边的练习的“程序”改变一下,在风箱拉开一些的状态下,先做回提风箱加碰撞箱边的动作,再拉开风箱即可,这样发出的声音就成为“前十六后八”“哒哒哒”了。

当学会以上两种“三连抖”后,可以继续练习这种抖法的“三连音”,即“哒哒哒”,这种三连音比较困难些,它需要控制好风箱运动的节奏。因此需要较长的时间来进行学习,随着对风箱抖动控制能力的提高逐渐就能学会的。

 抖风箱的进一步学习:上两节即介绍了风箱“单抖”和“多抖”的基本入门技术,在学好这些基础技术后,我们可以进一步学习比较复杂的“抖风箱”技术,比如“四连抖”、“五连抖”等,其实这些技术都是在上面介绍的“三连抖”技术上进行的,比如“四连抖”技术,其中有一种方法就是在“三连抖”的“回提”后,分别连续撞击风箱上边沿的两个角,也就是把“三连抖”的第三个碰撞“边”的动作改成“撞角”的动作,这个动作可以先撞击前角再撞击后角,也可反过来先撞击后角再撞击前角,其效果一样,有介绍说一定要先撞击某某角才是正确的,我认为这只是个人的习惯而已,在技术操作层面和力学原理上先撞击那个角并无区别,实际效果也一样,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习惯进行选择,只要效果正确便可,当然两种方法都会更好,可以“左右开弓”随心所欲。

“四连抖”还有另一种方法,因为风箱除了上边沿还有下边沿,所以在前面风箱“三连抖”的第三下碰风箱上边沿后紧接着向下转动风箱碰撞风箱的下侧边,此时发出第四个音来,整个过程成为“哒哒哒哒”的四连音了。这两种“四连音”效果与上面介绍的碰敲风箱上两角的“四连音”不完全一样,在实际的演奏中,可以根据需要分别采用。

现在大家已经想到拉“五连音”的方法了吧:你只要在碰敲风箱上两角的“四连音”奏法的基础上再接着下转风箱撞击风箱的下侧边即可。当然这个过程要用力适当,动作协调,因此需要较长的时间训练才能做好。注意!非一日之功啊。

 再提一个问题来进行讨论。抖风箱除了在靠近右琴体位置“近点”抖动外,还可以在“远点”抖动吗(即在拉开风箱较远处抖风箱)?回答是肯定的,当然是风箱“单抖”,不能有碰撞边角的多连音可能了。在风箱“远点”抖动时,主要是靠左前臂的动作,并带动手腕来回“震动”即能发出“抖风箱”的效果。比较方便的方法是首次抖动的方向要与风箱正在运行的风箱相反为好。但如果抖奇数次的情况下,接下来的演奏会改变原来运行的方向,所以在抖“三连音”的时候,首次抖动的方向可以与风箱正在运行的方向一致。

总结一下以上的抖风箱练习,关键是用力要恰当,动作要协调,要充分利用重力和风箱的运动惯性。开始学习时,要多提醒自己不要把注意力集中在“拉”上,“拉”不用费多大的力(前文已有充分的说明了),而“推”才是每次抖动的要点,尤其在风箱“多抖”时,回推中的动作较为复杂,需要控制得当,具有一定的技术含量。

除了上面介绍的各种抖风箱方式外,其实还有其他各种衍生的方式,大家可以在平时的练习中去不断实践、发掘,演奏手法的多样性是表达音乐的重要手段。可以举例:比如三连音的抖风箱,有“单抖”和“多抖”等等,单抖中有“拉→推→拉→推→拉→推、……”的形式,也可以是“拉→推→拉→拉→推→拉、……”的形式。又比如在“多抖”时,可以采用 “碰边”,也可以“碰角”等等演奏手法,其效果都不一样,大家可以多试一试。

5、风箱颤音练习:

风箱颤音俗称“揉风箱”,它可以产生类似于弦乐器颤指(俗称揉弦)的效果,这种人性化的歌唱性效果常常应用在较慢速的、优美的旋律中。可以用左手,也可以用右手来完成风箱颤音的操作。

 用左手演奏风箱颤音: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左手不触键,手腕微微张开,随着风箱的推拉轻轻地扇动手掌,由此引起风箱轻微颤动产生颤音效果,根据需要可以调整扇动的频率和大小,这是通常采取的一种方法。前提是左手没有音符,只有右手的旋律。第二种是在左右手都有旋律时采用(注意:左手是演奏旋律音,而非 “打贝斯”),此时左手手指要触键,在演奏旋律的同时手腕压动手指作演奏二胡时那样的揉弦的动作,速度也可快可慢,动作要平稳协调。这个方法可能有点难度,但对于学过弦乐器的人可能即试即会,没有什么困难。

 用右手演奏风箱颤音:也有两种方法,一种用手指,一种用手腕。手指演奏是在演奏旋律的同时,用手腕以指尖为支点在琴键上晃动,或以指尖为支点用手腕一下下压琴键。这样都可以引起琴体震动而产生颤音效果。触键可以是单音,也可以是和声、和弦,晃动或压动的频率和幅度可根据乐曲的需要进行调整。另一种方法是通过用右手的手掌靠在右琴体键盘的边沿或边上角上进行推压,由此引起琴体的震动而产生颤音效果,但这种方法只能在左手演奏旋律音而右手不演奏音符时采用。

 用手臂演奏风箱颤音:采用手臂的肘部上下或前后晃动产生颤音效果,可以用右手也可以用左手,但用左手时只适合在拉风箱时采用,回推风箱时因不易控制,所以一般不用。

风箱运用的形式非常多样,比如还有“音盖板下滑音”等奏法,在此不再一一列举,因为众多内容不是一篇文章能够全部概括,也不一定能够说得全说的得明白的。本文是为初学手风琴的爱好者介绍一些常见的风箱运用形式,提供一些理论上的参考意见,并给以练习方法的简要说明,学习者更多的还是需要依靠实践训练来达到目的。

与钢琴、小提琴不同,手风琴是一件比较“年轻”的乐器,其不少演奏手法和技巧尚在不断的发展和创新中。宏观地来看,手风琴的风箱运用技术非常丰富,我们在学习的同时还可展开丰富的想象力,不断提高演奏能力和研究开发新的演奏手法,让我们的琴声变得更丰富、更加美妙!

本文是多年来学习和教学实践中的一些感悟和对风箱运行进行力学原理的分析结果,还参考了学习小提琴时对弓法训练的一些理念总结而成。本文内容原是为了“2014 深圳·宝安 “霍纳杯”全国手风琴锦标赛”系列讲座而准备,因为赛期选手人数大大超出预期而使比赛时间紧张,因此临时撤消了原定的同名讲座。其后曾有一些家长和手风琴爱好者来电询问有关此讲座的内容,并希望能给以详细介绍。由于这些内容很难在电话中明确的介绍,促使我将原来讲座的提纲进行重新编写充实,遂成此文。但是文字说明不同于讲座,讲座可边讲边示范,直截了当,一目了然;还可以与听众互动,请当场实践,即兴解说,即时解决问题。而写成文字后纯属“纸上谈兵”,即使加上图示和谱例仍然还是抽象,因此向读者表示歉意。如果此文能给读者带来些许有益的参考或帮助的话,则已达到了抛砖引玉和交流的目的。还需要说明的是文中许多观点仅是我个人的认识,有的与传统的观点不一,或许会是谬误。所以还恳请各位读者和业内的专家商榷、指正,以求在学术上取得共识,求得真理。最后,深深地感到能与手风琴爱好者们交流和互相学习,已是我最大愿望和最大的快乐了。

本文地址:http://www.cgsfq.com/post/150.html
温馨提示:文章内容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朝刚手风琴网对观点赞同或支持。
版权声明:本文为转载文章,来源于 琴萌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

发表评论


表情

评论列表

  1. 访客
    访客  @回复

    感谢您的前辈:风箱的转换和技巧运用讲的完美.我受益良多谢谢您.给初学者提供分享了最完美的风箱方法